哲理

发布时间:2016-08-25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哲 理天 与 人001、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上》002、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列子·天瑞》003、天地之性,人为贵 《孝经·圣治》004、天道远,人道迩 《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子产语00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七十七章00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

 哲    理
天 与 人
001、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上》
002、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列子·天瑞》
003、天地之性,人为贵  《孝经·圣治》
004、天道远,人道迩  《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子产语
00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七十七章
00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尚书·太甲中》
007、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008、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管子·内业》
009、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
01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载孔子语
01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
012、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离娄上》
013、万物皆备于我矣  《孟子·尽心上》
014、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离娄下》
015、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016、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017、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018、于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01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020、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荀子·性恶》
02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顺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  子·大论》
022、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023、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荀子·解蔽》
024、人强胜天  《逸周书·文传》
025、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史记·伍子胥州传》
026、人定兮胜天  宋·刘过《襄阳歌》
027、人胜天,则善者行  唐·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抽》
028、天不变,道亦不变  《汉书·董仲舒传》
029、天地之有水旱,犹人之有疾病也。疾病不可以自责除,水旱不可以祷谢去   汉·王充《论衡·感虚篇》
030、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汉·王充《论衡·论死篇》
031、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03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善之榻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033、天以震雷鼓群动,佛以鸿钟惊太梦  唐·李白《化城土豪大钟铭》
034、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035、清泠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唐·柳宗元《钴  潭西小丘记》
036、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唐·刘禹锡《天论上》
037、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唐·刘禹锡《天论上》
038、知天而不泥于神怪,知人而不遗于委琐  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
039、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040、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宋·欧阳修《秋声赋》
041、有知莫如人,人者万物之最灵也  宋·欧阳修《怪竹辩》
042、人之所欲,适与天相值实难  宋·苏轼《邵茂诚诗集叙》
043、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044、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045、上台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水浒传》引首
046、人命大如天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047、天道以爱人为心,以劝善惩恶为公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道  与  理
048、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系辞上》
04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一章
050、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四章
05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老子》二十一章
052、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   《管子·形势》  
053、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载孔子语
054、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庄子·齐物论》
055、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齐物论》
05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礼记·中庸》
057、道无废而不兴,器无毁而不冶   汉·陆贾《新语·慎微》
058、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
059、天下之理,不可穷也;天下之性,不可尽也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060、势不同而理同   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061、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概  宋·欧阳修《怪竹辩》
062、成事在理不在势   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063、以才御物,才有尽而物无穷;以道应物,道无穷而物有尽  宋·苏轼《赐宰相吕公著乞罢相位除一外任不许批答》
064、古之所请中庸者,尽万物之理而不过   宋·苏轼《策略第四》
065、世人不知至理之所在也,进而妄行,于是有风波作于平地,亲戚化为仇怨者矣    宋·苏辙《观会通以行典礼论》  
066、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   宋·苏辙《东轩记》
067、事物之变,纷纭杂出,若不可知,然而有至理存焉   宋·苏辙《观会通以行典礼论》  
068、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069、理胜者为强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070、天下之事,理胜力为常,力胜理为变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三回
071、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072、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073、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  清·龚自珍《已玄杂诗》
古 往 今 来
074、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诗经·周颂·载芟》
075、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荡》
076、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管子·形势》
07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载孔子语
078、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载孔子语
079、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载孔子语
08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载楚狂接舆语
081、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墨子·非攻中》
082、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大戴礼记·保傅》
083、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  《荀子·性恶》
084、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  《韩非子·难一》
085、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086、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术远者考之于近   汉·陆贾《新语·术事》
087、事有古而可以质于今,言有大而可以征于小  唐·杨炯《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序》
088、惟有道者能以往知来  《汉书·京房传》
089、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汉书·京房传》
090、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汉·班固《西都赋》
091、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092、揆古察今,深谋远虑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09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094、万事翻复如浮云,古人空在今人口  唐·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
09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096、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097、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宋·欧阳修《采桑子》
098、宜于古而不戾于今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099、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清·魏源《默觚·治篇五》
名  与  实
100、名者,实之宾也  《庄子·逍遥游》
101、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  《墨子·经说上》
102、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墨子·经说上》
103、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墨子·小取》
104、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墨子·经说下》
105、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春秋公羊传·隐公七年》
106、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管子·心术上》
107、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诗经·小雅·大东》
108、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孟子·告子下》
109、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战国楚·屈原《九章·抽思》
110、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一》
111、悬羊头,卖狗肉  《五灯会元》卷十六
112、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正名》
113、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荀子·正名》
114、循名而责实  《韩非子·定法》
115、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汉·扬雄《法言·吾子》
116、《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117、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宋·苏轼《谢馆职启》
118、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119、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
120、求其名而不责其实  唐·韩愈《进士策问十三首》
121、诞漫之说胜,而名实之事丧  唐·柳宗元《   说》
122、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  唐·刘禹锡《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
123、有惠人之名而无教患之实  宋·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
124、询事考言,循名责实  宋·王安石《乞退表》
125、君子恶名之溢于实  宋·王安石《送陈升之序》
126、世间唯名实不可欺  宋·苏轼《答毛滂书》
127、大言而无实,虚名不适于用   宋·苏轼《李太白碑阴记》
128、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十二》
129、习其名而未稽其实  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
130、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131、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崇  实
132、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管子·小称》
133、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韩非子·难一》
134、无征不信  《礼记·中庸》
135、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礼记·表记》
136、四寸之管无当,必不可满也。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  《商君书·靳令》
137、三寸之管而无当,天下弗能满  《淮南子·说林训》
138、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传》
139、买马不论足力,以白黑为仪,必无走马矣;买玉不论美恶,以大小为仪,必无良宝矣  战国鲁·尸佼《尸子卷下》
14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孟子·告子上》
14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142、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上》
143、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庄子·至乐》 
14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赞》引谚语
145、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   唐·李贺《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
146、欲雠伪者必假真    汉·扬雄《法言·重黎》
147、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汉·荀悦《申鉴·俗嫌》
148、不治可见之美,不竞人间之名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
149、天下之事,不可尽知,而以臆断之,不可任也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
150、君子不受虚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  隋·王通《文中子·礼乐》
151、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唐·韩愈《桃源图》
152、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唐·自居易《放言五首》
153、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唐太宗语
154、巷议臆度,不足取信  宋·苏轼《乞相度开石门河状》
155、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朱·苏轼《贺杨龙图启》
156、炊沙作糜终不饱  宋·黄庭坚《送王郎》
157、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  元· 赵汸《葬书问对》
158、花木瓜,空好看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159、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160、千虚不如一实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161、表壮不如里壮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162、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163、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礼记·学记》
164、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邓析子·无厚篇》
165、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宋·王安石《老子》
166、本不固者末必幾  《墨子·修身》
167、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荀于·修身》
168、溪狭者速涸,游浅者速竭  《墨子·亲士》
169、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  汉·张衡《西京赋》
170、澄其源者流清,混其本者末浊  《后汉书·郎觊传》
171、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厘之根,无连抱之技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172、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淮南子·说山训》
17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左传·昭公十一年》
174、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  《战国策·秦策三》引古逸诗
175、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  《韩非子·扬权》
176、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177、庇其叶而伤其枝  《史记·汲郑列传》引谚语
178、枝大于本,胫大干股,不折必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引谚语
179、能究其本根而枝叶自举  宋·苏辙《宋子仪大理寺丞》
180、剪枝去叶,本根俱露,枯槁可立而待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
181、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
182、皮之不存,毛将安博  《左传·僖公十四年》戟虢射语
183、黍稷无成,不能为荣  《国语·晋语四》引谚语
184、薪不尽,则火不止  《战闻策·魏策兰》
185、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186、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汉书·董仲舒传》
187、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后汉书·董卓传》
188、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宋·苏辙《新论中》
189、去稂莠,正以植嘉禾;沃枝叶,不如培根本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花术》
同    异
190、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   《战国策·魏策一》
191、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战国策·韩策三》
19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宴子春秋·内篇杂下十》
193、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德充符》
194、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荀子·法行》
195、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196、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则异  《韩非子·说林上》引惠子语
197、狠者类知而非知,愚者类仁而非仁,戆者类勇而非勇  《淮南子·氾论训》
198、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则同,所以入水者则异   《淮南子·说山训》
199、葶历似菜而味殊,玉石相似而异类   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200、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  汉·王充《论衡·雷虚》
201、雄兔脚扑朔,雌兔跟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南朝梁·横吹曲辞《木兰诗》
202、或吹火而然,或吹火而灭,所以吹者异也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下》
203、或乘马或乘车而俱至秦者,所谓形异而实同也  《意林》引《物理论》   
204、树上悬瓠,非木实也;背上披裘,非脊毛也  《意林》引《物理论》
205、理有疑误而成过,事有形似而类真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
206、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207、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宋·苏轼《谢宣谕札子》
208、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209、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第一回
210、奇而不奇,俗而不俗,真而不真,假而不假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片  面
21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周易·系辞上》
212、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213、凡人之患,偏伤之也  《荀子·不苟》
214、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荀子·解蔽》
215、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战国鲁·尸佼《尸子卷下》
216、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战国鲁·尸佼《尸千卷上·广》
217、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汉书·东方朔传》
218、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219、见虎一毛,不知其斑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杂记上》
220、鰕   游潢潦,不知江海流  三国魏·曹植《鰕鳝篇》
221、隙中之观斗,叉乌知胜负之所在  宋·苏轼《超然台记》
222、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商君书·更法》载秦孝公语
223、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224、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  《淮南子·缪称训》
225、日不知夜,月不知昼,日月为明而弗能兼也  《淮南子·缪称训》
226、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鹖冠子·天则》
227、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汉·刘向《说苑·谈丛》
228、得鸟者,罗之一目;一目之罗,不可得鸟  《意林》引《文子》
229、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锐精于近者必略于远  北齐·刘昼《刘子·观量》
230、貂裘而杂,不若狐裘而粹  《淮南子·说山训》
231、一条之枯,不损繁林之蓊蔼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232、目有昧则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宋·苏轼《明君可与为忠言赋》
233、不以流之浊,而诬其源之清  清·颜元《存学编》卷三
 
相  对
234、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上》
235、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周易·说卦》
236、阴阳之道,一向一背;天地之道,一升一降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237、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载孔子语
238、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23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载孔子语
240、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滕文公上》
241、甘瓜苦带,天下物无全美  《坤雅》引《墨子》佚文
242、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汉·无名氏《古诗二首·甘瓜抱苦蒂》
243、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左传·宣公十五年》
244、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下》
245、成功之道,赢缩为宝  《管子·势》
246、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礼记·曾子问》
247、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管子·明法》
248、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韩非子·扬权》
249、一栖两雄,其斗颜颜  《韩非子·扬权》
250、一渊不两鲛  《淮南子·说山训》
251、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2、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253、二好钧平,无分轻重,则一俯一仰,乍进乍退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
254、两智不能相使,两贤不能相临,两辩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  《意林》引《尹文子》佚文
255、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256、意不并锐,事不两隆;盛于彼者必衰于此,长于左者必短于右,喜夜卧者不能蚤起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
257、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   清·魏源《默觚·学篇十一》
258、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   《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
259、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术末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君》
26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楚·屈原《卜居》
261、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  《列子·天瑞》
262、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263、物有常数,取之于南,则不足于北,舍之于东,则有余于西  宋·苏轼《上皇帝书》
264、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老子》二十六章
265、大道废,有仁义;智特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266、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战国策·韩策一》引俗语
267、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庄子·天下篇》
26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
269、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
270、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  《荀子·解蔽》
27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272、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荀子·劝学》
273、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  《荀子·仲尼》
274、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荀子·修身》
275、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关君子·一宁》
276令王良、造父共车,人操一边辔而出门闾,驾必败而道不至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77、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韩非子·显学》
278、冰炭不同室,粉墨不同橐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上》
279、犹方圆冰炭之不相入也  宋·苏轼《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 
280、薰莸不共器,枭鸾不比翼  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
281、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  《战国策·东周》
282、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盲之当;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得呙氏之壁,不若得事之所适  《淮南子·说山训》
283、赤肉悬则乌鹊集,鹰隼鸷则群鸟散  淮南子·说林训》
284、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  《淮南子·说林训》
285、鲍鱼兰芷,不同箧而藏   汉·刘向《说苑·指武》
286、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汉·桓宽《盐铁论·轻重》
287、丰草多华英,茂林多枯枝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
288、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汉·王符《潜夫论·浮侈》
289、川源不能实漏卮,山海不能赡溪壑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290、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之器也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291、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晋·左思《三都赋序》
292、逆阪走丸,迎风纵棹  《后汉书·皇甫嵩传》
293、察察者有所不见,恢恢者有所不窖  汉·陆贾《新语·辅政》
294、不清不见尘,不高不见危,不广不见削,不盈不见亏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
295、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
296、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颣  北齐·刘昼《刘子·妄瑕》
297、残林覆巢而全其遗楙;曲惠小仁,何补大虐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298、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  《意林》引《尹文子》
299、小疵不足以损大器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300、俗有见游云西驰,而谓月之东行  晋·葛洪《抱朴子·塞难》
301、参差之上,无整齐之下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302、寸裂之锦黻,未若坚完之韦布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303、破山之雷,不发聋夫之耳;朗夜之辉,不开矇叟之目  《南齐书·刘祥传》
304、七尺之形,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  《北史·皇甫玉传》
305、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旧唐书·魏征传》
306、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唐·吴兢《贞观政要·赦令》
307、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房玄龄匕表
308、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  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规讽九》
309、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  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310、君子与小人不两立,而小人与君子不同谋  唐·张九龄《远佞第二章》
311、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唐·李白《树中草》
312、云龙井蛙,势不相见  唐·刘禹锡《祭兴元李司空文》
313、不由有,何以悟无  唐·刘禹锡《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
314、事理穷尽,止于两端,不过虚与实而已  宋·欧阳修《封进批出蒋之奇文字札于》
315、有无相通,盖为常理  宋·欧阳修《与焦殿丞》
316、知微知彰,知柔知刚  宋·王安石《致一论》
317、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宋·苏轼《三槐堂铭》
318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宋·苏轼《前赤壁赋》
319、凡物自其浊者视之,则清者为清;自其实者视之。则虚者为虚  宋·苏辙《王氏清虚堂记》
320、通而不流,猛而不暴  宋·苏辙《黄州师中庵汜》
321、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宋·黄庭坚《拙轩颂》
322、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  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叙》
323、石卵不敌,蛇龙不斗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324、天下物无独必有对  清·魏源《默觚·学篇十一》
325、逆则生,顺则夭矣;逆者圣,顺则狂矣  清·魏源《默觚·治篇二》;
326、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演义》
327、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红楼梦》
相  反
32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老子》第二章
32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四十三章
33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老子》七十八章
331、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四十一章
332、太白若辱,大方无隅  《老子》四十一章
333、丈盈若冲,其用不穷  《老子》四十五章
33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老子》四十五章
33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
336、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赞》
337、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338、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明·吕得胜《小儿语》
339、丈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荀予·天论》
340、内清外浊,弊衣裹玉  《意林》引《太玄经》
341、外愚而内益智,外讷而内益辩,外柔而内益刚  唐·柳宗元《答
  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342、洼则盈,敝则新  《老子》二十二章
343、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二十二章
344、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二十二章
345、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三十九章
346、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  《老子》四十一章
34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老子》二十八章
348、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老子》二十八章
34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老子》二十六章
350、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七章
351、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老子》五十二章
352、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四十八章
353、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三十六章
35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老子》三十六章
355、鸷鸟将击,卑飞敏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六韬·发启》
356、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将噬者爪缩,将言者口默,将文者且朴  《意林》引《化清经》
35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上》
358、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周易·系辞下》
359、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周易·泰》
360、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361、流水不腐,户枢不蠢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362、石壑不老,水流不腐  唐·刘禹锡《吏隐亭述》
36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364、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
365、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外储说庄下》
366、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韩非子·六反》
367、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  荀子·荣辱》
368、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  《战国策·燕策二》
369、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  《吕氏春秋·似顺论》
370、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列子·黄帝》
371、事或为之适足以败之,或备之适足以致之  《淮南子·人间训》
372、或誉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  《淮南子·人间训》
373、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  《淮南子·人间训》
374、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淮南子·人间训》
375、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淮南子·主术训》 
376、喜德者必多怨  《淮南子·诠言训》
377、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  《淮南子·原道训》 
378、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379、持满之道,抑而损之
汉·韩婴《韩诗外传》
380、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汉书·艺文志》
38l、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桓谭传》
382、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终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戒子篇》
383、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唐·卢照邻《释疾文序》
38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385、纯柔纯弱兮,必削必薄;纯刚纯强兮,必丧必亡  唐·柳宗元《佩韦赋》
386、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  唐·柳宗元《敌戒》
387、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   唐·刘禹锡《机汲记》
388、要甜先苦,要逸先劳。须屈得下,才跳得高  明·吕坤《续小儿语》
转  化
389、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周易·系辞上》
390、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后汉书·臧宫传》引《黄石公记》
39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392、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周易·丰》
393、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战国策·秦策三》
394、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系辞上》
395、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周易·丰》
396、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周易·系辞上》
39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398、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庄子·寓言》
399、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管子·重令》
400、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者也  《管子·君臣下》
40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四十章
402、致数誉无誉  《老子》三十九章
403、躁胜寒,静胜热  《老子》四十五章
404、柔弱胜刚强  《老子》三十六章
405、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老干》九章
406、错者必先靡  《墨子·亲士》
407、铦者必先挫  《墨子·亲士》
408、利剑多缺,真玉喜折  唐·刘禹锡《祭虢州杨庶于文》
409、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汉书·隽不疑传》
410、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后汉书·黄琼传》
41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老子》
4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
41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
414、盈必毁,天之道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415、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心下》
416、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左传·昭公二十年》
417、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418、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周易·系辞上》
419、象有齿以焚其身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420、象以齿焚,蚌以珠剖体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421、龟灵而刳,龙智而屠   唐·刘禹锡《祭兴元李司空文》
422、甘井先竭,招木先伐  《墨子·亲士》
423、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庄子·人间世》
424、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庄子·人间世》
425、木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铄  《太平御览》卷四五九引《韩非子》
426、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荀子·劝学》
427、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  《韩非子·亡征》
428、山生金,反自刻;木生蠹,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贼  《淮南子·说林训》
429、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  清·龚自珍《释言》
430、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
431、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庄子·知北游》
432、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汉·乐府古辞《鸡鸣》
433、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荀子·宥坐》:
434、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矣  《国语·晋语四》
435、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韩非子·解老》
436、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  《孔子家语·六本》
437、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
438、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  《晏子春秋·外篇七之二》  汉·王充《沦衡·治期篇》
440、盛必有衰而生必有死  宋·欧阳修《祭蔡端明文》
441、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  《三国演义》
442、有荣华者必有憔悴  《淮南子·说林训》
443、人无祖圣贤,物无常嘉珍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
444、物壮则老,乃唯其常   唐·刘禹锡《问大钧赋》
445、世上之物,少则有壮,壮则有老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
446、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史记·滑稽列传》
447、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448、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水浒传》
449、物极则反,数穷则变  宋·欧阳修《本论下》
450、当知器满则倾,须知物极必反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451、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汉·刘向《说苑·反质》
452、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后汉书·朱浮传》
453、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鬼谷于·忤合》
454、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列子·说符》
455、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
456、长于变者不可穷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  汉·陆贾《新语·思务》
457、物穷则变生,事急则计易  《后汉书·申屠刚传》    :
458、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南朝齐·张融《白日歌·序》
459、数穷则尽,盛满则衰  南朝齐·张融《自日歌》
460、阴阳代兴,刚柔台运  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忠武四》
461、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  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462、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463、一岁之旱,人思具舟;三月之热,人恩具裘  唐·刘禹锡《何卜赋》
464、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宋·王安石《庄周上》
465、物塞而通,必艰其初  宋·欧阳修《虞部员外郎尹公墓志铭》
466、物无不变,变无不通  宋·欧阳修《明用》
467、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宋·苏轼《凌虚台记》
468、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宋·魏泰《东轩杂录》
469、塞翁失马犹为福  宋·陆游《长安道》
470、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媳妇今为婆  晋·无名氏《休洗红》
471、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复何所无  唐·杜甫《杜鹃行》
472、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唐·李贺《野歌》
47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岑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474、小人得志,暂快一时  宋·欧阳修《祭丁学土文》
47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476、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47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478、鸦窝里出凤凰,粪堆上产灵芝  元·杨义奎《儿女团圆》
479、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  明·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480、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  明·王鏊《亲政篇》
481、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482、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  清·石涛《画语录》
483、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  清·魏源《默觚·学篇七》
484、乱极则治,暗极则光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485、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红楼萝》
486、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儒林外史》
487、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488、事若求全何所乐  《红楼梦》
489、亲极反疏  《红楼梦》
推  理
490、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尚书·太甲下》
491、行者必先近而后远  《墨子·经说下》
492、行远必自迩  《礼记·中庸》
493、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宋·苏辙《上皇帝书》
494、能近见而后能远察,能利狭而后能泽广  宋·王安石《荀卿》
495、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荀子·非相》
496、以近论远,以小知大  《淮南子·汜论训》
497、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498、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  引《尹文子》佚文
499、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荀子·非相》
500、不知来,视诸往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引古语
501、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白马论》
502、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孟子·粱惠王上》
503、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  战国楚·宋玉《九辩》
504、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  《墨子·大取》
505、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战国策·齐策四》
506、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  《韩非子·解老》引周公语
507、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508、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淮南子·说山圳》
509、山僧不解数单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宋·唐庚《文录》
510、见虎之尾而知其大于狸也,见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   汉·刘向《说苑·尊贤》
511、戴盆何以望天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512、与孤议裘,无时焉可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513、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  汉·扬雄《法言·吾子》
514、入水憎濡,怀臭求芳,不可得也  《意林》引《文子》
515、见微而知著  宋·苏洵《辨奸论》
51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洵《辨奸论》
517、见其弊,必见其所以弊之因  宋·欧阳修《与黄校书论文章书》
知  行
518、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说命中》
519、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520、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荀子·议兵》
52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522、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
523、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524、知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525、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526、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527、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528、未知事实,不可虚行  唐·张九龄《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
529、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唐·柳宗元《三赠刘员外》
530、知无不言,言无不行  宋·苏轼《策略第三》
531、读其书,诵其数,而不知所以行之,未足与言治也  宋·苏轼《王衮知兖州》
532、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鱼知泽  宋·苏轼《超然台赋叙》
53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34、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53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宋·朱熹《性理精义》卷八
53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537、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  明·王廷相《与薛君采二首》之一
538、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539、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清·王夫之《俟解》
540、学而必习,习又必行  清·颜元《习斋言行录》卷下
54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清·魏源《默觚·学篇二》
542、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