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溯源及其演变

发布时间:2016-12-16
字体大小:
分享:

摘要: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于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与大达对举,显然是指一些不合大道的琐屑言论,与我们今天的小说概念不同。东汉桓谭《新论》说: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开始肯定了小说也是一种书面著作,使小说一词初步具有了文体学上的意义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于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与“大达”对举,显然是指一些不合大道的琐屑言论,与我们今天的小说概念不同。东汉桓谭《新论》说:“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开始肯定了小说也是一种书面著作,使小说一词初步具有了文体学上的意义。其后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了“小说家”之称,并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把民间流传的奇事异闻、神话传说等看作小说,无疑又跨进了一步,较为接近后来的小说了。
       我国古代小说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神话和传说。
远古神话——中国古典小说的溯源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就被神话了。神话由此产生。我国古代典籍上保留的神话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与自然作斗争的,如:女蜗补天、共工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鲧禹治水。一类是属于社会斗争的,如:黄帝擒蚩尤、刑天戚舞。今存《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是保存神话较多的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的神话资料最为丰富。以创世、始祖、洪水、战争、发明创造为内容的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着深重忧患和厚爱民生的意识和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诚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 …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化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长夜。”
       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环境,神的自然属性强而社会属性弱,现存大部分神话为较原始的神话,因此很难象西方那样直接成为叙事性文学的土壤。从远古神话传说这个源头到小说的正式形成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中国特别发达的史传文学。